0373-2852361 xxlyw@163.com

【新乡林业故事】他叫李晓亮

发布时间:2023-09-01 浏览:9130次


    林业是一项需要奉献的事业,许许多多平凡的林业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写就了绿色传奇。

    六个“1”让我们认识了李晓亮,林业队伍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启迪着像“我”一样的新人。

    林业精神的传承,是你,也是我,是身边的每一人。


           ——向林业队伍中的"李晓亮"们学习





他叫李晓亮
—— 和数字“1”有关的林业故事




我从未如此用心感受过这一花一草、一树一鸟,直到两年前我来到新乡县林业岗位上,才渐渐懂得如何和花草树木做朋友,和鸟兽虫鱼打交道,这些懂得都是从“0”到“1”的过程,今天我想讲的故事,也是一个和“1”有关的故事。

第一个“1”,是一次野生动物救助行动。

2022年1月我第一次接到村民电话求助,说芦苇丛里有一只受伤的大鸟,随后我和同事便匆忙赶到现场。一只约有四五十公分长的全身褐色斑点羽毛的大鸟瞪着惊恐而犀利的眼睛,满嘴是血的藏在田间的芦苇杆下,由于我缺乏经验,上前就要查看,被同行的同事拦了下来,“注意安全,这是猛禽”。说完他便熟练地带上专业护具,上前仔细检查伤情,“这是咱本地猎隼,可怜了,吃了不该吃的东西。”他边说着,边小心翼翼的帮它把缠绕在喉咙和翅膀上的动物毛皮剪开,看着猎隼配合的吞咽,仿佛它也知道是有人在帮它,“走吧走吧,回你的家”。这只幸运的猎隼被赶了三次才依依不舍的展开翅膀,朝夕阳下的大树飞去。“没有什么比大自然能更好的治愈它,它只要能飞,嘴巴的伤很快就会好起来。”说起这些,他神情非常欣慰,眼睛里饱含深情。就是这一次,他的训练有素和从容不迫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的同事,他叫李晓亮。他不是名人,也不是领导,他是新乡县一名普普通通的林业工作者,野保工作者。

图片1图片2


第二个“1”,是一张善行义举榜。

说他是“鸟儿的守护者”有些片面了,哪怕他戴着防护手套,穿着工作制服,开着摩托在田林间穿梭。而我第一次认识李晓亮,却不是在田间地头,也没有在办公室,却是在单位入口的走道里。当我入职第一次来到单位,电梯门打开,那张夺目的善行义举榜便吸引住了我,上面写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李晓亮”。当时我心里充满了好奇,他是谁,他究竟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

图片3-2


这里面隐藏了这样一个故事:

就是这第三个“1”,一场抗疫攻坚战。

“全省就两家登记的狗獾养殖户,其中一个就在咱新乡县”,李晓亮说起疫情暴发那年春节前夕发生的事。腊月二十八下午不到六点天已经黑了,临时接到通知,省检查组已经在来县的路上,重点督导疫源疫病监测工作。万家团圆安详夜,可是那一年却显得格外凄凉,源于疫源猜测的恐慌笼罩在人们周围。“关键时刻,该咱上就得上啊,二十多天家也没回,衣服都穿臭了!”现在讲起这些,李晓亮却两眼放光,像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战士给新兵们侃侃而谈。

由于疫情暴发初期怀疑野生动物是可能携带新冠病毒的野生物种,按照要求,需要立即将养殖户的狗獾进行处置。砸自家手里饭碗的事谁能同意?为了这个事,李晓亮可是愁坏了,苦口婆心给养殖户讲形势讲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老乡,您的苦衷我都懂,这特殊时期政府也是权衡利弊才做的决定,关于补贴和后续就业您别太着急,任何时候跟我联系,我一直都在。”他好像比养殖户都着急都上心,当我问他大过年的不能和家人团聚你不会失落吗,他说:“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会对这些动物有感情,对这些养殖户有义务,对咱的人民有责任,如果你不让我干了,让我回家去,我可能就会更失落了。”四个月的时间,他挨个给养殖户传达文件精神,与13家养殖户签订疫源防控承诺书,不分昼夜奔波在各个养殖场,实行24小时严密监管,将符合条件的野生动物按流程放生,严格程序处置死亡野生动物,远程监督养殖户每日消杀。我想他只有把身心放在这些事情上,坚守在岗位上,奔波在职责里,才不会失落吧。

不同的战场,同样的坚守。李晓亮的妻子是ICU的医护人员,疫情暴发期间,两人无暇照顾家里的两个孩子。当时,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都在请战支援武汉,他的爱人也是其中一员。元宵节当天,当他看到手机发来的请战书和遗嘱时,他那拿着手机的手都控制不住地在颤抖,喉咙像是被刀子扼住了,愣是只说出一句:“抽空咱先见一面。”2月天的寒风好像更加凛冽了,真真实实地扎进血肉里,呼啸地狂躁地卷着冰冷而来,笼罩着悲壮离别的夫妻两人,李晓亮至今还记得自己那一晚的战栗。“总有人要上前去,我和我的爱人是同一种人。”李晓亮坚定地说。他们诠释了有一种浪漫叫“抗疫夫妻”,有一种力量叫“并肩作战”。大事之中,他能“舍小家”“保大家”,让我为之动容。

第四个“1”,是一个造林图层。

2023年的春天,为核查灾后重建造林工作,我们科室拿着专业绘图平板下乡,由于我的误操作,把前一年记录的整个春季造林图层删除了,而且无法恢复。就在我惊慌失措时,李晓亮却风轻云淡地说:“别担心,我来帮你。”最后,在他的回忆和指导下,我们把一百二十多个造林图斑重新上图记录到软件上。这些图斑涉及到全县八个乡镇一百多个村,图斑有成片的林地,也有不同大路小路的廊道小班,每个图斑的具体位置、占地形状和具体树种他都了如指掌,可以说他的大脑里存了一套全县数年的国土绿化栽植地图。当我佩服的问道他是怎么做到记忆这么好的,他爽朗的呼哈一笑,“你以后也会像我一样的。在咱这小小的县城,只有这一百多个村庄,我都跑了20年啦,那会还骑摩托在泥泞的林地里打滑,热了就在水边洗把脸坐在树荫下休息,到现在开着四轮,坐在空调车里和树木交流不出感情,你要记得经常和它们打照面啊。”2004年,李晓亮自来到林业上开始,就和新乡县的林林草草打上了交道,这20年,无数次的实地普查调研,他对每棵树的位置坐标、健康状态、种子质量以及巡护的行走路线,都烂熟于心,如数家珍。我们同事之间一致形成的默契,遇到不懂的,问亮哥,遇到不会的,问亮哥。细微之处,他能打磨出“金钢钻”、揽下“瓷器活”,让人打心底里佩服。

图片4


第五个“1”,是一棵古树的记忆。

古树名木普查是我最喜欢的工作,尤其是能随着李晓亮下乡查看散落在县域内各个地方的百年大树,再听他讲述关于每一棵古树的故事。六月的天,炙热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流淌在刘庄村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蝉鸣声仿佛在抗议没有风的午后,空气闷热,热气从大地蒸腾上来,我们下了车,汗水很快就湿透衣衫。这是一个拥有风光历史事迹的村庄,而伫立在村中的这棵树龄150岁的大槐树成了最好的见证者。这些故事都是李晓亮告诉我的,“刘庄村发家致富的日子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史来贺当选村支部书记开始的……”李晓亮娓娓道来:“……千亩棉田平均亩产皮棉超百斤,仅三五年刘庄就摘掉了“最穷数刘庄”的帽子。这些风光的故事,历史的记忆都在这大槐树的钟声里了。”树木也有故事,我惊叹,摸了摸斑驳的树皮,抬头望着树梢上挂着的那生锈的钟,心中竟翻腾起无数情绪,被那些年,那些团结的人,那些激昂的故事而触动。这是李晓亮告诉我的,也是这棵大槐树告诉我的。也许作为新人的我,对于树木的爱,在此刻已经从“0”到“1”了吧,原来对树木的爱,也有传承。

第六个“1”,是一名共产党员。

今年6月,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李晓亮笑着说:“你一个小姑娘,还挺要求进步的,做好准备了吗?”我笑了笑没有回答,做好准备了吗?我在心里自问,做好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的准备了吗?做好一个合格的林业人的准备了吗?

图片5


历经百年风雨,中国共产党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李晓亮便是其中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他在林业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守近二十年,一点一滴把实事办好、一桩一件把好事办实。你我又何尝不是这9804.1万分之一?虽无上光荣、但更觉使命在肩,要努力从“0”变成那“1”个。于毫末之间日积月累生长、不断淬炼打磨自身本领,才能成为推动林业事业发展的“合抱之木”。

于是我也逐渐明白,成为“李晓亮”,何须惊天动地?以专一的精神,打磨一流的业务能力,关键时刻站在第一线,那张善行义举榜是荣誉、更是标杆。

我想,在你身边一定也有这样一个李晓亮吧,或许他叫李晓亮、王晓亮、张晓亮……他叫什么名字已经并不重要,就像莎士比亚说过的一句话:名字代表什么?我们所称的玫瑰换个名字还是一样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