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3-2852361 xxlyw@163.com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新乡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新乡建设规划的通知(一)

发布时间:2023-05-25 浏览:14310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新乡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新乡建设规划》已经2023年2月22日市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新乡市人民政府

2023年4月7日



新乡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新乡建设规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落实《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政〔2021〕2号)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衔接《河南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河南建设规划》(豫政〔2021〕46号),依据《中共新乡市委办公室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十四五”专项规划目录清单〉的通知》(新办发电〔2021〕23号)和新乡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研究编制了《新乡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新乡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充分衔接新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阶段成果以及市其他相关行业规划,针对全市自然生态系统状况、主要问题及主攻方向,明确了到2025年科学开展林业保护发展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目标指标、重点区域、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举措,是指导全市统筹做好林业保护发展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谋划实施相关重点项目的重要依据,是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维护生物多样性、强化农田生态功能、提升城镇生态品质、推进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适用范围为新乡市全域国土空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目标年为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南麓,地处我省西部山地与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生物多样性丰富。分属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境内主要河流有卫河、共产主义渠、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天然文岩渠等,黄河新乡段总长度约170千米,滩区面积居全省之首,在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第一节  现状与成效

“十三五”时期,围绕国家、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新乡市扎实推进森林新乡建设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加强资源保护,加快生态修复,增进绿色惠民,强化基础保障,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保护力度不断提升。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22.78平方千米,占市域面积的6.31%,主要分布在北部太行山区和南部黄河滩区。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4个,总面积586.74平方千米,占市域国土面积的7.0%。类型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稳步实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能力进一步提升,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9‰,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6‰以下。2.99万公顷国家级公益林地、0.29万公顷省级公益林地得到有效保护。建设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1处。

生态建设修复成效显著。矿山生态修复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20年年底,32个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试点项目主体全部完工;全市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累计完成修复治理面积2218.03公顷,其中持证矿山完成394.94公顷,完成率100%;完成历史遗留露天矿山修复治理面积1823.09公顷,完成率86.29%;全市共创建完成绿色矿山共11个。国土绿化成效显著,全市完成造林3.86万公顷,森林抚育3.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7%。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新增沙化治理面积9066.7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2万公顷。生态廊道建设持续推进,完成黄河生态廊道绿化面积2200公顷,基本完成174千米的黄河大堤生态廊道建设。农用地综合整治有序开展,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36.59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79.87%;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10个,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41万公顷。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截至2020年年底,新增(改造)各类绿地426公顷,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0.1%、38.01%和12.02平方米;全市共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6个,完成城市建成区17条黑臭水体整治,消除比例100%,中心城区和县城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85%以上。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涉农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庄基本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率42.63%;完成黑臭水体治理28处;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0%;新增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国家级森林乡村 22个,省级森林城市2个、省级森林乡村32个。

兴林富民取得实效。发展特色经济林4000公顷,发展木本油料2000公顷。新建苗木花卉生产基地2000公顷,提高完善绿康苗木花卉交易市场1处。林下经济产值18.12亿元,新增山楂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3亿元。贫困地区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特色产业示范基地2个,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4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河南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选(续) 聘生态护林员5424人次,累计发放资金1292.51万元。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涉林企业通过用工、流转土地、股份分红、收购林产品等方式吸纳贫困人员就业10万余人。

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全市现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封丘树莓、辉县柿子)、国家封丘树莓栽培示范区1个;标准化林业站建设项目2个、中心站建设3个;推广林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5项;新建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200公顷;开展送科技下乡1300余场次,培训林农25.3万人次;引进新品种40余个;审定林木良种3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个;繁育生产各类林木良种、苗木4666.7公顷;“全省林业科技先进集体”1个,“全国标准化林业工作站”1个。

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机制,高位推动生态保护、建设、修复工作。统筹推进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协调推动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施,协同联动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机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先后修订出台《新乡市北部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制定国家林业技术标准1个、省级林业技术标准2个、林业行业技术标准1个和制修订地方林业技术标准6个。资金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中央和省财政资金保障力度持续加大,积极争取上级投资2.3亿,开展造林绿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工程,带动社会投资能力不断增强,形成多元化的林业建设和生态修复新格局。

第二节  形势与要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突出生态保护发展新定位。把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积极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坚持守牢生态底线和抬升发展高线相结合,自觉融入大局、科学把准定位、积极谋划特色,统筹推进新乡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点工程,提升区域生态和人居环境品质,加快黄河流域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上下游联动、干支流统筹、左右岸协调的生态保护格局,奋力争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郑州都市圈建设带来生态修复和林业保护发展新机遇。新乡是郑州都市圈重要次中心城市,推动郑新一体化发展,共建郑州都市圈给新乡城市生态功能提升带来新的机遇,持续开展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修复治理,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生态环境修复、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任务。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良好生态需求。

美丽新乡建设明确生态修复和林业建设新任务。认真落实《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政〔2021〕2号)有关“美丽新乡”建设要求和任务,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深入推行“六化”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不断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推进“美丽新乡”建设。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带来生态修复和林业保护发展新要求。贯彻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发挥森林、草地、湿地、土壤等要素的碳汇作用,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第三节  困难与挑战

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矛盾突出。新乡市森林资源偏少,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匮乏。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不可避免占用部分耕地和生态用地。通过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也将降低这些土地的生态功能。人地关系紧张、资源环境紧约束的状况仍将持续,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生态环境质量亟待改善。长期的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破坏多于建设,造成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全市尚有水土流失面积6.17万公顷,占市域国土面积7.44%,主要集中在北部太行山地和丘陵区、黄泛平原黄河故道区。卫河小河口、共产主义渠卫辉下马营、天然渠封丘陶北、文岩渠封丘王提等部分国考断面水质尚不能稳定达标。农田生物多样性下降,部分补充耕地项目占用生态用地,平原绿化滑坡较为严重,农田防护林体系亟需完善和提升。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部分村庄环境绿化和整洁度不足。城镇生活污水治理仍有短板,城镇蓝绿网络连通性不良,绿化率低,蓄水排涝能力不足,城市韧性有待提高。

森林质量及资源综合利用率有待提高。新乡市森林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低,林分质量不高、树种单一、乡土树种少、龄组结构不合理、林地生产力低下等问题依然突出。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时有发生,近、成、过熟林资源严重不足,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有辐射带动力的林业大型龙头企业和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少,没有形成产业优势,林业第三产业潜力需进一步深挖。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对森林康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森林康养产品和服务的特色有待提高。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亟待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相对滞后,支撑林业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束缚还较为普遍。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尚不完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交易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尚需健全。需要大力推动自然资源清查、确权等基础支撑性工作,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产业化发展及供需精准对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

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需完善提高。自然资源数据获取和分析决策能力尚需提升,生态空间管控能力不强,资源保护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有待精准化。科技创新驱动和技术装备有待加强。不同部门主导的生态修复工程缺乏协调联动,治理措施整体性、系统性不足,制约了生态保护修复的综合效益。跨部门、跨县区合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监督管理机制、成效考核评价机制与监测预警机制亟待配套跟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和监管执法能力有待提升,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的激励性政策措施不够完善。

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极端天气频发、旱涝急转,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农田生态系统、人居环境等造成严重破坏。受“7·21特大暴雨”影响,新乡市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共32个项目中受损项目达26个,项目受损率81.3%,经济损失约1.09亿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两个高质量”和“六个新乡”建设目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以系统解决核心生态问题为导向,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扎实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谋划林业保护发展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快 “五湖四河两渠” 水生态体系建设,增强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建设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乡。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科学谋划,统筹全域全要素系统修复,系统推进绿色新乡建设。

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难点。立足于自然地理格局、生态系统状况和主体功能定位,谋划好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针对域内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存在的突出生态问题,明确修复目标,突出重点区域,科学谋划重点工程,提高规划质量水平。

统筹协调,分区分类修复。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结合本市不同区域生态问题状况和生态功能重要性、敏感性和恢复力,合理选择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再生和生态重建等措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改革创新,完善政策制度。强化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分解、传导和考核。坚持依法治理,深化改革创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创新多元化投入、保护和监管模式,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以绿色生活和政策引导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

第三节  规划目标和指标

到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人居环境生态质量明显提升。全面提升北部山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成效,新建和生产矿山地质环境得到同步治理、应治尽治;黄河生态廊道全面建成;南太行、卫河等重要山脉、河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功能巩固提升;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湿地保护率达到省控目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100%;全市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提升,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重大进展。

展望到2035年,全市森林质量明显提高,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更加巩固。国土空间生态破坏问题得到全面修复,太行山生态屏障、黄河生态廊道功能显著增强,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及各类自然公园构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完善,农田生态系统和城乡人居环境优良,水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实现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乡幸福家园。

围绕规划目标实现,聚焦生态修复重点内容,规划确定生态质量类指标12项、修复治理类指标4项共计16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7项,预期性指标9项。详见表2—1。


表2—1  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2035年

展望

属性

1

森林覆盖率(%)

23.1

24.0

≥24

约束性

2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省控目标

省控目标

省控目标

约束性

3

草地综合植被盖度(%)

77

77.5

78

预期性

4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千米)

522.78

不减少

不减少

约束性

5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公顷)

38.2

达到上级

下达任务

达到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6

湿地保护率(%)

58.7

省控目标

省控目标

预期性

7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

7.27

5.82

5.82

预期性

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

省控目标

省控目标

预期性

9

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

<0.9

<0.9

<0.8

预期性

10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3.8

<3.6

<3.5

预期性

11

水土保持率(%)

80

83

预期性

12

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体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50

70

达到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13

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面积

(平方千米)

4.4

实现应治尽治

约束性

14

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长度

(千米)

25

35

预期性

15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万公顷)

6.17

重点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得到有效控制

约束性

16

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万公顷)

36.6

38.6

进一步

增加

预期性

注:* 2020年数据为整合优化前。

第三章  空间分区与重点区域

依据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围绕林业保护发展和生态修复的目标任务,充分考虑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统筹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差异和发展基础、发展需求,合理构建林业保护发展、生态修复的总体格局。

第一节  空间分区

围绕“妆点太行山、扮靓母亲河、保护大运河”的生态保护目标,落实省级“一带一区三屏三廊多点”的生态修复格局,统筹考虑本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构建“一带一屏两区三廊多点”的林业保护发展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

“一带”为黄河生态带;“一屏”为南太行生态屏障;“两区”为豫北平原生态涵养区和城镇生态空间修复提升区;“三廊”为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大运河、天然文岩渠等生态保育廊道;“多点”为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森林小镇、森林乡村等重要生态节点。

黄河生态带。主要涉及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原阳、封丘、长垣4个县(市、区)大堤内的滩区部分,总面积约1045.85平方千米,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2.61%。该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载体,具有重要的生态防护、水源涵养及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内有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珍稀濒危鸟类等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受长期的农业生产、乡村建设等活动影响,滩区土地垦殖率高,自然生境面积少,存在一定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部分河段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足,滩区湿地也在动态变化,局部萎缩趋势较为明显,部分乡镇和村庄受到洪水威胁。

南太行生态屏障。本区主要位于新乡市西北部,涉及辉县市、卫辉市、凤泉区等3个县(市、区)的山地丘陵区域,总面积约1044.15平方千米,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2.59%,是生态产品主要提供地,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区内仍存在矿山生态破坏问题,主要分布在凤泉区潞王坟乡,辉县市赵固乡、冀屯镇、薄壁镇、吴村镇、张村乡、洪洲乡、上八里镇、常村镇,卫辉市太公镇、唐庄镇、狮豹头乡。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局部水土保持能力较差,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较为严峻。

豫北平原生态涵养区。本区主要包括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市、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高新区、经开区、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县(市、区)及卫辉市、辉县市、凤泉区的平原区域,总面积约5137.10平方千米,占市域国土面积的61.97%。是维护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点区,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农田生态涵养功能。区内存在一定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和部分土壤板结;原阳县、新乡县、卫辉市、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市的黄河故道沙化耕地漏水漏肥,浅层地下水污染,部分存在砖瓦窑厂、取土挖砂坑塘等土地复垦问题。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自然半自然生境极少,生物多样性低;部分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较高,用地利用粗放;部分村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居环境较差。

城镇生态空间修复提升区。该区主要包括新乡市辖区内四区八县市(含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的区域,总面积约1064.11平方千米,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2.83%,是承载城镇人口,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区内城市公园绿地总量不足、布局不均衡、部分河道水系生态补水不足、岸线渠道化、景观游憩功能不佳、行洪排涝能力不足等问题,城市热岛效应和内涝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重要生态廊道。主要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大运河、天然文岩渠等三条重要河流生态保育廊道,总长度约410千米。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防风固沙、过滤污染物等多种功能,在调节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降雨量少、水资源短缺等因素影响,部分河渠长期缺水,成为季节性河流;部分河段渠道受工农业生产影响,水体趋向富营养化,水质较差。共产主义渠等河渠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渠道缺乏疏浚,水系生态连通性较差,行洪除涝功能降低。天然文岩渠上游水质不佳,水源地保护区存在污染风险。河流渠系沿线防护林不完善,缺株断带,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

多点。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森林小镇、森林乡村等,呈点片状分布,是生态保护修复和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生态节点。自然保护地中存在一定量的矿业权、人工商品林以及零星分布的养殖场、耕地、村庄等,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存在一定空间冲突。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规模,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理念,处理好养殖场、耕地、村庄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关系,按有关规定条件有序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二节  重点区域

围绕林业保护发展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总体格局,衔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聚焦各类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重点区域,科学推进林业保护发展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生态保护保育重点区域。主要分布于太行山生态屏障和黄河生态带范围内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原则上采取自然恢复、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湿的方式,促进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因地制宜采取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困难地造林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主要包括卫辉市、辉县市、凤泉区等重点区域的历史遗留露天废弃矿山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山地丘陵区及黄泛平原黄河故道区,以及采砂等活动破坏的河道湿地等生境破碎、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工程措施复垦土地、恢复植被、治理地质灾害,重塑良好的生态环境。

综合整治重点区域。主要包括已列入国家级、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县、乡等区域,按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要求,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健全农田灌排水系统,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