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改为基层治理带来什么?

发布时间:2025-06-24 09:45 浏览次数:107

集体林改为基层治理带来什么?

——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深化集体林改一线探访

车行山间,视野里绿浪翻滚。浅绿是毛竹,亭亭玉立,清新秀美。墨绿是杉木,高大挺拔,气势昂扬。片刻小雨洒下,翠竹轻摇,雨珠飞溅,山林更显生机。又拐过一个山坳,一排白墙黛瓦的平房闯入视野,这便是张精华的民营林场办公区了。

张精华是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潞田镇大坑村农民,因承包林地达9万亩,在当地小有名气。前不久,他通过县里创新推出的“毛竹贷”,抵押8000亩竹林,拿到600万元低息贷款,让“沉睡”的林地资源变身“流动”的生态资本,一时间名声大噪。

在万安县,像张精华这样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并非孤例,为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山入林,让更多林地资源变成生态资本,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借鉴。

那么,万安县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有哪些探索和实践?记者深入万安县五丰镇、高陂镇、潞田镇、百嘉镇、韶口乡等多个乡镇调研采访发现,万安县在探索解决集体林权纠纷、破解林地经营困难的过程中,揭示了集体林改如何成为撬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生态富民强村的“绿色密码”:以系统性治理创新化解历史积弊,以精准化服务供给激活生产要素,以多元化利益联结共享生态红利。这场正在进行的深化集体林改实践,为更多生态资源富集地区推动乡村振兴与治理升级,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样本。

破解历史之困——

“四步问诊”终结林权纷争

林场小院里,张精华摩挲着泛黄的林权证,2004年承包荒山的场景恍如昨日。21年间,他把树当孩子养,用累计160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探索绿水青山的财富密码。

但在万安县,这样的致富故事曾被错综复杂的林权纠纷蒙上阴影。作为江西省首批集体林改试点县,这里216万亩林地虽孕育着71.81%的森林覆盖率,却因权属交叉、证地不符等历史顽疾,让生态红利长期深锁争议之中。

面对改革深水区的治理困局,万安县独创“四步问诊”工作法,在山林间写下新时代的“枫桥经验”。

图片

万安县以集体林改为笔,绘就城林共融画卷,让绿色发展成果惠泽城乡。邱哲摄

精密“问诊”,三维排查厘清旧账。

万安县独创“天、地、人”三维排查体系,卫星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系统让3.2万本历史权证完成数字化蜕变,87处权属重叠疑点无所遁形;326名“法律明白人”组成的网格员队伍,用“五必访”工作法丈量着山林沟壑——在窑头镇横塘村,工作人员驻村7天,硬是从老茶农模糊的记忆里,拼凑出跨越40年的山林流转图谱。排查出的1496件历史遗留问题,被装入“红黄蓝”三色管理档案,重大疑难问题由县领导包案督办,跨村纠纷启动镇级专班,村组内部矛盾则交由村级调解,解决过程和结果都公开透明,经得起检验。

精准“断症”,四级联调定分止争。

“组排查、村调处、镇化解、县联动”四级联调机制应运而生,县级指导组制定的《林权确权指导意见》,为“插花山”等典型矛盾开出标准化解方;基层“五老调解团”则通过“板凳会”“田埂谈”等柔性场景,让法律条文浸润乡土温度,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林权治理新格局。在潞田镇东村村,调解专班用了3个月时间,让剑拔弩张的双方最终变成护林宣传员;在高陂镇泗源村,一场持续40年的兄弟阋墙,在GPS图斑定位与情感共鸣的双重作用下消融。

专业“施治”,专家赋能专业裁决。

当法官、林业工程师、乡土专家组成“三师”调解团,林权纠纷调处便有了专业支点。在窑头镇纠纷现场,村组老人与1963年分山台账时空对话,物权法条款与乡规民约形成共鸣。枧头镇九斗村的跨村组纠纷调解中,无人机航拍全景图让当事人“共看一图”,调解成功率因此跃升。特别是典型案例库的建立,让调解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智慧。宝山乡总结的“三查三核”工作法,成为破解“一地多证”难题的金钥匙,推动85%的村组主动开展自查自纠。

长效“固本”,三产融合点绿成金。

万安县创新构建“三链融合”产业赋能体系,通过打造“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实施“乡友回归+能人培育”双轮驱动、推出“毛竹贷”“油茶贷”等绿色金融产品,让绿水青山不断释放生态红利。潞田镇东村村3000亩连片林地引进中药材基地,林下套种的岗梅、草珊瑚让亩均收益翻两番;高陂镇象湖村的争议山林变身林禽共生示范园,“一地生四金”模式带动27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绿色金融产品更是为林业发展注入5453万元信贷活水。

图片

游客在山水间泛舟。万安县林业局供图

万安县的实践证明,化解历史积弊,需科技赋能、多元共治与利益重构相结合。“四步问诊”工作法的精髓在于:用科技穿透历史迷雾,用层级化调解覆盖矛盾谱系,用专业力量弥合认知鸿沟,最终以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替代零和博弈,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跃升。林权纠纷调处率达89.1%,信访量下降25%,印证了“调处一起纠纷、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治理新逻辑。

打通服务之梗——

创新重塑林业治理末梢

林权纠纷解决了,林地到户了,可如何经营林地、释放其经济价值,成为万安县集体林改的新问题。在五丰镇棉津村,户籍人口1008人,常住人口却仅有200余人,且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全村2万亩竹林靠谁打理?

“集体林改以来,活多人少怎么干、年龄老化无人干、产业零散无章干、前景不明不敢干是普遍问题。对此,县林业局创新构建‘135’服务机制,通过体系重构、队伍重塑、能力升级,将服务触角直抵林农,打通了林改的‘最后一公里’,重塑基层林业治理与服务能力。”万安县林业局林改专班干部胡泽文说。

“135”服务机制,即“一队”统筹、“三双”驱动、“五能”突破。

“一队”统筹,织密服务网络。

2024年,万安县将全县135个行政村划分为4个片区,并整合原林业执法大队人员成立县林业事业发展中心,对应设置4个片区服务队,每个服务队配备5—6名专业人员,强化基层林业服务力量。今年,万安县组建林事服务中心,以五云林业有限公司为核心,联合多个企业、大户的专业服务队伍,成立毛竹、油茶、林下经济、林业调查设计四大类服务机构及若干支服务班组。林事服务中心作为社会化服务的关键载体,与服务队紧密协作,为林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机械设备租赁、市场营销策划等全方位有偿专业服务。

“三双”驱动,激发内生动力。

万安县通过下沉“双服务”,让林业事业发展服务队将技术服务与行政执法双双下沉至一线,确保林农在田间地头就能享受专业指导,并配合乡镇和林业局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实现了服务与管理的无缝对接。考虑发展“双兼顾”,面向林学类本科毕业生招考选聘新生力量,为乡镇林业基层服务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并争取项目资金用于提升改造片区服务队基础设施,实现片区服务队办公信息化、管理规范化、服务高效化。力求素质“双提升”,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开展“向上挂”和“向下派”,不断提升林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五能”突破,赋能发展实效。

随着集体林改的推进,万安县乡镇林业工作提升了“五种能力”。提升了森林资源保护能力,配合片区乡镇科学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护林员网格化管理等,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稳定。提升了重点项目推动能力,配合片区乡镇推动林业重点项目建设,提升项目生产组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为林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提升了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力,助力片区乡镇科学打造油茶、毛竹、林下经济等示范基地,带动当地林业产业发展,实现林业产业适度规模化发展。提升了生态价值转化能力,积极探索和创新金融产品,片区服务队主动靠前,提供前置服务,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围绕基层群众关心的林权登记变更、林木采伐等问题,拓展林地勘测、林业技术指导等便民业务,构建了基层林业20公里服务圈,实现片区内林农可就近办理。

万安县的实践证明,激活分散经营活力,关键在于重构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135”机制通过体系重构、队伍重塑、模式创新,不仅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梗阻,更是变“政府包揽”为“多元协同”,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靠前”,变“零散供给”为“系统集成”。如今,全县所有集体林地承包期统一至2055年,2024年油茶新造林1.62万亩、林下中药材种植1.53万亩,为产业规模化奠定了根基。

共享生态之利——

三方共赢构建长效机制

细雨霏霏,高陂镇泗源村新造油茶林地满是泥土芬芳,清新而湿润。沿山脊上行,层层叠叠的梯田状坡地宛若大地琴弦,奏着生态致富的绿色乐章。

“这是2024年春天栽的苗,一共500亩,其中80亩是村集体林地,420亩是国有林场的林地,成活率95%以上,现在林下套种了中药材虎杖‘以短养长’,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又构建起立体化收益体系。”泗源村党支部书记郭小莲介绍林下经济布局,“为方便抚育,去年还建设了水肥一体化设施,并安装了单轨运输机解决物资运输难题,为林业现代化发展按下加速键。”

图片

林农在林下种植中药材。万安县林业局供图

油茶是万安县林业首要产业,全县油茶种植面积19万亩,年产茶油约1800吨,年产值达7.5亿元。此外,毛竹产业风生水起,林下经济方兴未艾。

  • 上一篇:爱鸟护鸟,这些保护区在坚守
  • 下一篇:新乡市林业局组织开展“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
  • 新乡市林业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邮政编码:453000 传真:0373-2852321 邮箱:xxl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