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领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主阵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草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林草事业改革发展。林草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林草事业取得重大成就,谱写了林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林草工作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十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多次视察林业林区工作,对林草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深刻阐述和科学回答了林草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地位作用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价值理念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战略重点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林业要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实行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在改革创新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国有林区林场改革要守住保生态、保民生两条底线,全面推行林长制,压实各级党政领导的森林草原保护发展主体责任。在林草精神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塞罕坝林场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塞罕坝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学习弘扬。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了对林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揭示了林草事业的深刻内涵,赋予了林草工作新的时代使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成果。
十年来,国家林草局系统紧紧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林草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做到学深悟透入心入脑,以局党组会议第一议题、党组理论中心组、绿色大讲堂等为平台,组织专题学习和集中研讨,强化理论武装,在持续学习中准确把握、加深理解、真信笃行,深化了对林草工作规律和发展要求的认识,增强了扛起生态保护修复责任的自觉性。做到学以致用指导实践,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森林“四库”、系统治理和绿色发展等重要理念,与时俱进完善林草工作指导思想,确立了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推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等总体思路,确保了林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行。做到见之于行推动工作,将林草主动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去谋划去推动,谋划实施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大规模国土绿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区林场改革等重大举措,以及天然林、草原、湿地、沙化土地封禁等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和意见,有力推动了林草重大问题和现实难题的解决。做到对标对表狠抓落实,通过推行“1+N”工作机制,组建工作专班,与有关部门、省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推进机制,聚焦重点、合力攻坚,持续用力、狠抓落实,以重点工作突破推动林草事业全面发展,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境内的瓦切国家草原自然公园
二、推动林草保护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年来,林草系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和科学利用,推动林草保护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组织实施林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和林草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累计完成造林 9.6 亿亩、森林抚育 12.4 亿亩,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 13.14 亿亩,稳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 24.02%,成为全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近十年全球增加的森林面积四分之一来自我国。扎实推进草原保护修复,国家实施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人工种草、退化草原改良和围栏封育等措施完成种草改良生态修复 5.14 亿亩。实行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及补奖政策,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大幅下降,草原面积 39.68 亿亩。全面推进湿地保护修复,湿地面积达到 8.5 亿亩左右,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3400 多个,指定了 64 处国际重要湿地、29 处国家重要湿地、1011 处省级重要湿地,设立了 901 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率46.76%。不断加大沙化荒漠化防治力度,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 2.78 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达到 2658 万亩,圆满完成到 2020 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的目标任务,提前实现到 2030 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和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严格保护起来。2015 年以来,陆续开展了 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圆满完成试点任务。在此基础上,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 5 个国家公园。着力推进国家公园机构设置和法治建设,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与相关省级人民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推进机制,共同抓好重大事项落实、解决重点问题,扎实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谋划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编制形成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将在全国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公园,守护好我国最美国土。启动了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在北京、广州设立了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针对自然保护地多头管理、交叉重叠和碎片化孤岛化等问题,2020 年以来开展了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评估调整)工作,形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 17%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持续强化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起属地负责、党政同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加强林草法治建设,出台了湿地保护法,修订了森林法、草原法、种子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组织开展森林督查和专项打击行动,对重点案件实行警示约谈、挂牌督办,查处整改非法毁林毁草、侵占林地草地湿地、破坏自然保护地以及违规用火等重点问题。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全面停止犀牛角、虎骨及其制品贸易,全面禁止象牙及其制品商业性加工、销售和进口,依法全面禁止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野生植物名录,开展野猪等野生动物致害防控,持续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74%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加强天然林保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国所有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加强森林草原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力度,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分别稳定在0.9‰和3‰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强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治五年攻坚行动计划,积极防控美国白蛾、红火蚁等外来有害物种,有害生物蔓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着力推动生态美与百姓富相统一。统筹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开展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和乡村绿化美化、身边增绿行动,有效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明显增加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油茶等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竹藤花卉、种苗牧草、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21 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 8 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额达到 1600 亿美元以上。积极推进生态扶贫和乡村振兴,通过国土绿化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生态产业扶贫三大举措,带动 2000 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 110.2 万名,保持生态扶贫政策持续稳定,定点帮扶 4个县如期脱贫摘帽。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开展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大力推进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林区林场生态受到保护、民生得到改善。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保护补偿范围持续扩大、标准不断提高,林草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巩固提升林草碳汇能力。
三、林草事业在创新发展中发生深刻变化
十年来,林草事业在探索实践中突破,在开拓进取中奋进,实现了工作理念、方式、动力、路径的转变,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生态保护修复实现重大转变。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整体保护和科学修复。在实施策略上,从“单系统单要素”向“全系统全要素”,从“各自为政、单兵作战”向“统筹协同、集团作战”转变。从注重数量向注重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从重视增量向重视增量与存量并举转变,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加强国家储备林建设,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在管理方式上,以国土“三调”数据为底版,开展造林种草、防沙治沙、退耕还林还草、油茶种植等落地上图,初步实现了国土绿化的科学精细化管理。开展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为今后安排造林任务、落实绿化用地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从过去每五年出一次监测结果到现在一年一度产出监测结果。建成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管理。推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云端植树”“码上尽责”成为公众尽责新时尚。在工作手段上,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林草资源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对重要生态系统实行提级保护,划定并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开创了全面保护天然林、草原、湿地、沙区植被和野生动植物新局面,提高了我国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方面的引领者地位。在工作成效上,通过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林草固碳增汇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林草服务大局的作用充分展现。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这一主题,林草工作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大局同心同向,做到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围绕适应新常态、落实“六稳”“六保”、服务稳住经济大盘等重大部署,以超常规举措突出抓好生态保护修复、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用林用草审批,持续创造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贡献力量。围绕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夯实了生态家底,提升了区域生态容量和承载力。围绕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粮油安全等重大行动,着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生态富民,带动上千万人稳定就业。围绕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应对气候变化等外交大局,着力提升林草碳汇能力,目前全国林草年碳汇量达 12.8 亿吨。积极履行国际生态公约,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和担当。
林草治理能力持续增强。林草治理体系不断优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在职责任务方面,将草原、各类自然保护地统一划转林草部门管理,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更加集中,工作效能得到明显提高。在政策制度方面,强林惠林政策逐步完善,政府投入保持较高水平,金融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各类社会主体进入林草、经营林草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在开拓创新方面,推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改革创新,重构了森林、湿地、草原、荒漠保护修复制度体系,林草事业长远发展的“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在基础建设方面,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强基固本,多措并举抓好基层林草工作。
林草事业影响力不断扩大。铸就了塞罕坝精神,涌现出一批林业英雄、治沙英雄和时代楷模,选树了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甘肃八步沙、内蒙古库布其、新疆柯柯牙、山东原山等重大典型,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打造了绿水青山看中国、秘境之眼、绿色中国行等宣传品牌,公布一批“红色草原”名单,推出了一大批生态文化精品力作,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承办筹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等缔约方大会,成功举办 2019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家公园论坛、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推动国际竹藤组织和亚太森林网络组织参与全球生态事务,发布“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共同行动倡议。新签署 57 项政府间(部门间)林草合作协议,新建立 11个林草双边合作机制。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对林草工作的全面领导,高位推动、各方参与,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良好局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体现在林草工作的方方面面,切实让人民群众成为林草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坚持系统观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注重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实事求是,以问题为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研究制定对策措施。坚持改革创新,向改革要动力、用创新添活力,推动林草事业不断攻坚克难、稳步前行。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这些既是长期探索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推进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林草系统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推进林草工作提质量上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